首页
Hi,下午好,欢迎来到多果印象!
中国(示意图)
全国站
枣特产圈

枣特产圈

特产馆【枣馆】
125
话题 96
枣,源自中国的一种鼠李科枣属植物果实,是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的传统滋补食品。枣树结出的果实外形椭圆,表皮色泽随着成熟过程由青转为棕红或暗红色,肉质细腻,口感甘甜,营养丰富。枣的品种众多,既有鲜食的大枣、冬枣,也有适合晒干食用的红枣、蜜枣等。枣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钙、钾、镁等),以及膳食纤维和糖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枣所含的铁质有助于防治贫血,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环磷酸腺苷、枣多糖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延缓衰老,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中医理论中,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养颜美容等功效。
  • 朝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朝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朝阳市栽培枣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卷129)第69卷第3265页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卓远,人民希,数被寇,大兴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证明朝阳(辽东)地区枣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据《中国果树志.枣卷》第二章第一节枣的最早栽培中心及其传播第5页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枣的栽培地域和规模都有较大发展,其分布不仅遍及黄河中下游和辽东,并且扩大到长江流域。汉以后枣的栽培规模继续扩大,栽培的区域也向四方扩展。” 证明朝阳市境内的大、小凌河流域枣栽培历史早于长江流域,或与黄河流域同步发展,是我国最早栽培枣树的地区之一。据《中华枣文化大观》第一章第二节枣的传播第5页记载:“在约2000年以前与我国相邻的朝鲜等国就引种栽培了枣树。”因为朝鲜的气候与东北的气候更相邻、相近,引进枣树进行栽培更方便、更容易成功;而与黄河流域的农业气候相差较大,距离遥远。又因,朝鲜与东北近邻,人类活动、交往更加频繁,信息传播更快,所以,朝鲜直接从大凌河流域引进...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15 22:40
    浏览 0
  • 南城麻姑仙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南城麻姑仙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南城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麻姑仙枣的栽种历史几乎与建县史一样久远。麻姑仙枣不仅是南城县农民从古到今栽植的果树品种,而且也成为南城的丰富文化积淀。民间传说《麻姑献寿》,仙女麻姑为王母娘娘祝寿所献果品就是寿桃和仙枣。另有传说,仙人许仙在麻姑山修练得道,他认为“从仙山麻姑山二十八洞天脚下采摘的麻姑仙枣大补元气,吃一颗能顶三个月修炼”。1991年版的《南城县志》(p181页)记载:南城县黄狮、临坊等地为枣树的老产区。自古以来,南城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在房前屋后种植枣树的习惯,品种有蜜枣、半边红等。这里的“半边红”与今“南城麻姑仙枣”形态有些相近、品味相当。20世纪50年代末,自然灾害引发全国饥荒同样也威胁着南城,据载南城人民就因采摘食用山里的仙枣而度过饥荒。1960年,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在麻姑山下一片果园里找到一株成熟期早、水分充足、果面光亮、口感脆爽的鲜枣树,第二年嫁接20几棵苗,种植在株良、里塔等地,后增加苗木繁育并在上唐镇、天井源乡、建昌镇、徐家乡规模种植麻姑仙枣,面积近万亩。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响应“南桔北梨、东枣...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14 04:40
    浏览 0
  • 罗江贵妃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罗江贵妃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贵妃枣是罗江一个古老的优良水果品种,主要分布在境内宝峰山一带,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唐代以前就有小面积种植。相传,唐天宝十五载“马嵬坡”之变,唐明皇宠妃杨玉环并未“死于尽缢之下”。原来,唐明皇处死杨国忠后,羽林军仍逼除掉杨贵妃。唐明皇百般为难,只得采用高力士之计,从随行宫女中择一外貌酷似贵妃者调包替死,派人送贵妃连夜潜逃求生。数日后,贵妃一行进入绵州罗江县境内。在一高处小憩,但见群山逶迤,松苍柏翠,更有鸟鸣泉咽,清风送爽。不由心头一动,急问樵夫:“此乃何地?可有庙观?”樵夫答:“此罗江宝峰山。山中一寺,人间佛地也!”贵妃当即定下心念,打发了随从,扮成居士,投身余家庵,过起晨钟暮鼓的僧尼生活。七日后,贵妃对镜梳洗,惊见镜中人已花容失色,形销骨立,不由悲从中来。忽忆行囊中有贡枣一包,便取出食之,每日几粒,惜枣如金。半月之后,自感神清气爽,周体舒泰,重现昔日闭月羞花之貌。贡枣之核更为奇妙,竟落地生根,长出枣树,结出繁果。当地人吃后,惊其甜脆益身,争相引种。不知何人,探得贵妃身世,知道此枣来历,便将它名为“贵妃枣”,此名由此留传至今。贵妃枣栽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蟠龙镇宝峰村一组还保留10...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10 00:40
    浏览 0
  • 托克逊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托克逊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华夏文明五千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托克逊红枣栽培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左右。1970年,考古学家挖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时发现干枣,考古专家分析确定高昌国时期包括托克逊这些区域内进行种植红枣生产活动。长期以来托克逊县穆斯林群众中一直存在着穆斯林群众墓上种植红枣的传统习惯。据史记载,解放前后,托克逊县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株枣树,只是没有形成如今的规模,一直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状态。托克逊红枣的种植起源于解放前,至今已有90多年的栽培历史,直到1983年开始大田种植。2016年,托克逊县红枣种植面积11.8万亩,其中8万亩进入盛果期,红枣鲜果年产量3.8万吨,产值达3.8亿元。全县有6.9万人从事红枣产业,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5%,红枣种植农户年人均收入940元,占年纯收入的15%,红枣产业已成为一大特色产业。而在此次红枣采摘节活动主会场的博斯坦乡则是该县种植红枣最多的一个乡。2021年,托克逊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1万多亩,红枣鲜果年产量达4万余吨。托克逊县的红枣具有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较高和易存放等特点,主要种植有灰枣、马牙枣、冬枣、骏枣和鸡心枣等15个品种,其中以灰枣...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8 11:40
    浏览 0
  • 和田玉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和田玉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新疆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历朝历代在此垦荒种田,红枣被逐步引进种植约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逐步形成哈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戈壁沙漠地区特有的红枣品种。和田古称“于阗”,历史上曾与疏勒、安西、龟兹并称为安西四郡,是新疆最南端的城市,是“丝绸之路”南道人类活动的重镇。西域的玉石、宝马、瓜果经由这里传到中原,中原的丝绸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早在商周时期,古于阗就和中原有过物质交流。公元前68年,汉宣帝“遣卫司护鄯以西之诸国”,于阗正式纳入汉朝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古于阗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有丰厚的佛文化遗产;许多著名高僧如晋时法显、唐时玄奘都曾涉足和田。和田气候温暖,特产丰富,民风淳朴,素以“金玉之邦、粮棉之仓、丝绸之路、瓜果之乡著称于世。《梁书》记载于阗“其地多水潦、沙石、气温宜稻、麦、蒲桃。国人善铜器果瓜菜与中国等(同)”。《隋书西域传》载:“土多麻、麦、粟、稻多园林”。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说于阗“宜谷稼,多种果”。在已发掘的洛浦山普鲁古墓葬中(战国至三国时期)出土了桃、杏、酸梅等果核。在民丰尼雅遗址中,曾发现桃、杏、葡萄、梨、沙枣等水果。佉卢文书还记载精绝(今民丰县...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3 21:40
    浏览 0
  • 太谷壶瓶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太谷壶瓶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关于壶瓶枣的产生、定名和具体栽培史难以考究,但壶瓶枣的原产地太谷区里美庄村村南的二佛山上遗存的战国时期的点将台和孙膑借枣伏兵的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相传当时太谷县阳邑(时为县治所在地)一带是古战场,孙膑、庞涓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正值秋天,里美庄一带红枣满坡,孙膑看中了枣儿可顶战士粮,采取减灶计迷惑庞涓,最终将庞部诱进包围圈,置于死地。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武周皇帝,当时的山西省为选择上贡贡品费尽心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做为家乡的上贡,显得特别不同寻常。从民间搜集的上贡清单中,山西晋中一带的红枣引起了官员们的主意。基于红枣丰富而特殊的营养成分,以及它对女性特殊的保养作用,是任何食品远远不可及的。当时的武则天已67岁高龄,更需要一种自然养生、健康延寿的补品。当时的官员专门派遣人道民间选定品质最优的山西太谷县大红枣。 当武则天品尝到这些大枣,首先为其美味震惊,当知道是家乡的进贡后,真是百感交集......逐问这大红枣的名称。当时大家只称这枣为“太谷大枣”,并无什么名字。武则天看这枣子的形状像个水壶,又像一个广口瓶,说就叫它“壶瓶枣”吧!成为专门上贡武则天的贡品,于是民间将最...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2 10:40
    浏览 0
  • 灵宝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灵宝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灵宝大枣,作为中国河南省灵宝市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灵宝大枣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且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皇室御用的珍品。在古代,灵宝大枣的种植和生产主要用于供应皇宫和贵族,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在汉代,灵宝大枣就已经被列为皇宫的贡品之一,而到了唐朝时期,灵宝大枣更是被誉为“玉枣”,成为了皇室御用的珍品。在宋元时期,灵宝大枣的种植和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枣已成为灵宝主要名土特产之一。在明代,灵宝大枣的种植和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期,灵宝大枣的种植面积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明代时期,灵宝大枣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式,使得灵宝大枣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清代,灵宝大枣的种植和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清代时期,灵宝大枣的种植面积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在清代,灵宝大枣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式,使得灵宝大枣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2 07:40
    浏览 0
  • 临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临县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特产之一,临县境内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清朝时期曾为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临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养誉传扬海外,是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椎具优势的一张临县名片。老百姓多少年来,吃枣、穿枣、写枣、咏枣、画枣、祖祖辈辈离不开枣,形成了椎其丰厚的枣文化积淀,品牌企业应运而生,风景亮丽。枣树是临县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目前在曲峪、克虎、丛罗峪等地有老态龙钟的千年老枣树1000余棵,仍枝叶茂盛,结果丰硕。在民间,枣果泛指美好事物,代表着“兴旺”“喜庆”“祥和”等喻意。枣树是“幸福美满”的象征,它栽培容易,抗旱耐瘠,适应性椎强,丰产稳产,一朝栽种千年受益。枣树的这些属性,充分体现了临县传统历史悠久、人民团结奋进、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枣的栽植有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改善临县的生态条件,确定枣树为临县县树可以唤起临县人民...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30
    浏览 0
  • 临县开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开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栽培枣树历史悠久,据传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无史料可考。早在西汉时期,临县就有人栽培枣树,“索达干枣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开阳较为驰名”。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特产之一,临县境内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清朝时期曾为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民国《临县志》记载:“克虎寨、小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八堡较为驰名”。2012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阳大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临县在全县红枣主产区完成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14万亩、高接换优1万亩。近年来,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种植经验,加大了红枣的高科技管理力度,在红枣的综合管理、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广大枣农普遍掌握了扩穴施肥、炮震松土、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接换优、防雹增雨等综合丰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一系列精准措施,进一步挖掘了临县红枣产业的潜力,重振了该县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打造了红枣特色品牌,为临县攻坚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依托特有的品质,如今开阳大枣名声在外,成为了红枣市...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3
    浏览 0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