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i,下午好,欢迎来到多果印象!
中国(示意图)
全国站
枣特产圈

枣特产圈

特产馆【枣馆】
125
话题 96
枣,源自中国的一种鼠李科枣属植物果实,是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的传统滋补食品。枣树结出的果实外形椭圆,表皮色泽随着成熟过程由青转为棕红或暗红色,肉质细腻,口感甘甜,营养丰富。枣的品种众多,既有鲜食的大枣、冬枣,也有适合晒干食用的红枣、蜜枣等。枣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钙、钾、镁等),以及膳食纤维和糖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枣所含的铁质有助于防治贫血,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环磷酸腺苷、枣多糖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延缓衰老,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中医理论中,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养颜美容等功效。
  • 乐陵金丝小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乐陵金丝小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乐陵金丝小枣的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战国策》介绍,苏秦游说六国时,曾向燕文候提出过发展金丝小枣的建议,可惜未能引起重视。据《唐枣碑铭》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乐陵发生大海啸,方圆百里一片水天泽国,唯有一棵枣树幸存下来。这棵老枣树虽在路边,但村里人从不折损其一枝一叶,把这棵老枣树尊为“寿树”,称其果为“寿果”,传说食用一颗可延寿三载。成熟后采摘下来珍藏,四方乡邻常求索为药引子医治疾病。明清两代,乐陵小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使久经战乱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曾颁诏天下:“枣、柿丰年可卖缺,歉年可以为食”倡导当地群众大栽枣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乐陵知县王登庸也主张“教民树艺,劝民种枣”。《山东通志》记载:清嘉庆年间,乐陵知县张大成“立枣林书院,延名师主讲”,对乐陵小枣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乐陵大批枣树被毁,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乐陵市枣树不足30万株。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乐陵小枣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50年,全县枣树又发展到80万株,年产...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3
    浏览 0
  • 香城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香城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长红枣有1300多年的大枣栽培历史和传统,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栽培记载。据《博物志》中记载:“隋末,(615—618年)秦琼东征至东海县,携带枣苗植于此地而来,名为长红枣”。山亭长红枣的栽培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山东省林业志》中还记载:“宋时,山东枣树栽培已相当盛行。”在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撰写的《打枣谱》内有长红枣叙述,表明在山东省枣中的优良品种——长红枣,在宋代已培育成为比引种原产地果形大、果肉厚、品质佳的生态型主栽品种。据《滕县志》记载,宋朝时期当地人就有以枣作为男女订婚信物的习俗,在结婚典礼时,将枣栗子向新娘身上抛撒,取其谐音,以示“早立子”或“早生子”。据历史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张居正巡视滕县,品长红枣口感甚好,逐拨大量资金鼓励滕县发展枣树。并将滕县长红枣上贡皇帝,万历赞誉道:滕县长红枣可谓天下第一枣,百果之王。《滕县志》记载,据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这里已有“山地之民千树枣”、“山地之民皆仰食”之景象。明朝租税中规定,每年须交纳枣果钞六十七锭五贯四百二十文。民国三十年(1941年)版的《滕县志》载:“枣梨东山随地种植,土人购之,转售江南”。20世纪50、60年代,当地...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2
    浏览 0
  • 佳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佳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中国大枣起源于中国黄河中上游流域,这是学者们多年研究的共识。佳县就是红枣的原产中心之一。佳县泥河沟村现存的千年枣树群落,说明枣树在佳县千年前已有大面积栽培。据史料记载,佳县从北魏起就栽植枣树,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曾诰令,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该县泥河沟树现保存有36亩成片的千年枣树群落,共生各龄枣树1100余株。其中干周在3米以上的有3株(最大周3.41米)、干周在2米以上的有30株、干周在1.5米以上的有106株。这些都是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树龄最高的千年枣树群落,被众多学者称之为活化石、枣树王。佳县泥河沟村有一棵千年“枣树王”,经现代科学考证,它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至今仍果实累累。清朝至民国初,境内红枣已闻名遐迩。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天灾加战事,红枣栽植、生产无发展,反而有减少的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红枣产业逐渐被确认佳县主导产业。2001年8月,佳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枣乡”。2006年,佳县红枣面积已达53.14万亩,产量首次达到1亿公斤,总...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1
    浏览 0
  • 徐堡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徐堡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徐堡大枣种植历史悠久,据上河头镇志记载,康熙年间,山西佃户郭姓从山西逃荒至郭家房子(后建村徐家堡),郭姓及家人一起搭建窝棚,作为居住之所,并种植几颗枣树,用于日常鲜食,遇灾年青黄不接时可作为充饥之用。由徐志兴建村后,进行小规模种植,故俗称徐堡马牙枣。该枣属早熟鲜食品种,中秋前就上市,比其他枣上市时间提前1个月。徐堡大枣具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达到了一村一品的规模。如今,徐堡大枣种植已成为北辰区双口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该村成立了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保留传统枣树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金丝小枣、赞皇大枣、梨枣、冬枣等十几个品种,并通过自主研发,培育出可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的人参枣、灵芝枣等早熟新品种。为更好发展一村一品建设,该村依托合作社,本着“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大枣生产的特点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拥有分检车间、储备冷库和实验室;有社员128人,组成不同的专业小组,带动500余农户;每户建有生产管理档案,坚持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及对枣树的统一管理,同时进行生产全过程记录,合作社有专人全程监管。为扩大销售渠道,合作社积...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7
    浏览 0
  • 交城骏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交城骏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历史记载,交城骏枣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代曾是皇家贡品。《战国策》记云:“北有枣栗之利,民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交城地处北地,可知植枣之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境内枣树多生于平川及边山一带。1983年秋,瓦窑白家梁汉墓曾出土枣核、桃核数十枚,枣核为骏枣核,形状大小大致与现代相同。成书于汉代的《神异经》亦记载:北方荒中有枣林......。与史实相符。唐宋时期,交城边山、西社接岔一带枣树茂密成林;元代,境内大枣成为皇家贡品,《元一统志》记云;交城县,贡品为“枣绵”。明清时期,据县志图载,城区南北一带均植有枣树,而且植株高大。民国时期,瓦窑骏枣首次参加法国巴黎万国博览展,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泰民安,五十年代末。全县枣树约2.3万株,仅城关边山,即有枣树1万余株,年产鲜枣40万斤,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七十年代初期,先后在北京、广州、太原等地多次参加展览,盛名远播。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在农业方针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枣树栽培,一些农村将田中枣树砍去,致使枣树数量大减。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枣树随责任田落实到户,才受到有...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0
    浏览 0
  • 和田御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和田御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18世纪一批罗布泊人迁居现在的洛浦,取罗布泊的谐音为“洛浦”,地名由此演变而来。《西次三经》说,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那里除了有九尾虎身的陆吾神守护之外,还有一种长了四只角,有些像羊的兽,名土鳞,能吃人;那上面的鸟,样子如蜂,却大得如鸳鸯。有一种开黄花结红果的树,果子皮薄、肉厚、口感甜醇,名为沙棠(现在称为红枣),吃了能御水而不溺死,这明明是怪异的神话世界。 水果专家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水果优生区带”为北纬36°59′50″--37°14′23″,洛浦县正是处在这个经纬度之间。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中原的红枣引入新疆,但基本属于庭院种植,随着社会变迁,枣树保留很少,甚至绝迹。明末清初,新疆不断从中原地区引入红枣种植,并形成了一部分地方品种,较出名的有哈密大枣、喀什小枣、新疆长圆枣等,但除了哈密大枣外,其他枣的品质都相对较差。据史记载,洛浦县农村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会有几株枣树,只是没有形成如今的规模,一直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状态。解放后,全国各省市都有枣树的相互引种,其中引进红枣苗量最大的是新疆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新疆成功引进红枣品种,凭借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0
    浏览 0
  • 茌平圆铃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茌平圆铃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茌平圆铃大枣,因其状似圆铃、皮红肉厚、核小味美而得名,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农业文明演进。在流传于茌平县肖庄一带的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起源传说。据说,久远的过去,当黄河洪水肆虐,民生艰难之际,一对从天而降的凤凰带来了金色的种子,这些神奇的种子落地生根,长成了繁茂的枣树林,结出了丰硕且美味的圆铃大枣,从此解救了灾荒中的百姓,也预示了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希望。茌平圆铃大枣在茌平县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圆铃大枣经加工、熏制而成的乌枣,宋代即销往东南亚等地。自明代起,茌平圆铃大枣因其卓越品质,被选为朝廷贡品,成为了封建时代皇家御膳房的珍贵食材。明、清时期,农田中枣树已成林成片,有“六月鲜花连水香,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诗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茌平经运河输往宁波、天津的乌枣每年约10万担。1957年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特地从茌平选出70棵优质枣树苗,作为礼品赠给苏联人民。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茌平圆铃大枣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当地的乡村文化和民众生活中。每年秋高气爽之时,枣树硕果累累,既是农户们欢庆丰收的象征,也是亲朋好友间表达情谊的佳礼。当地的...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0
    浏览 0
  • 西山焦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西山焦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西山焦枣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承者。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西山一带的枣树就已经扎根于此,生长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中,沐浴着高山云雾的滋润,吸收着肥沃土壤的精华,结出的青枣皮薄肉厚、糖分充足、核小个大,极具先天优势。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日后西山焦枣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代,特别是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西山焦枣的制作工艺已臻于完善,并因其绝佳的口感和珍贵的价值,被朝廷列为贡品,从此名声大噪。根据《贵池县志》记载,那时的西山焦枣就已经享誉宫廷内外,成为贵族餐桌上的珍馐美馔,也深深植根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中。西山焦枣的制作技艺堪称一门古老的艺术,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方式。从采摘、选材、烫煮、晾晒到炭火烘焙,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匠人们的智慧与耐心。经过这样繁琐且精准的过程,原本清甜的新鲜枣子脱胎换骨,变为外皮微焦、内肉紧实、香气四溢的焦枣,既保留了原始的枣香,又赋予了独特的焦糖风味。西山焦枣不仅是池州地区的骄傲,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日庆典或亲友相聚之时,西山焦枣便是赠送...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04
    浏览 0
  • 繁昌长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繁昌长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繁昌长枣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资源,更是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和悠久历史传承。繁昌长枣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300多年前,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繁昌人民通过对本地野生枣树资源的优选改良,逐步培育出了这一独特品种。历经数代人的精心呵护和技艺传承,繁昌长枣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优良品质而闻名遐迩。其果实呈长柱形,中腰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微微歪斜,这种独特的外观成为了辨识繁昌长枣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繁昌长枣的果肉饱满、核小肉厚,口感甘甜爽脆,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历史上,繁昌长枣不仅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人们日常饮食和节日礼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收获季节,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挂满了沉甸甸的枣子,象征着丰收与吉祥。这些枣树不仅仅是果树,还成为了村民们寄托情感、维系乡愁的载体,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繁昌人的生活变迁。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视,繁昌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致力于繁昌长枣的品牌建设和产业提升,举办了一系列与长枣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如长枣丰收节、制作工艺展示等,以此推动当地农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繁昌长枣历史文化内涵的认知...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1-24
    浏览 0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