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在丹凤栽培历史悠久,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先在京都长安试种,不适。后移植商洛山中,生长旺盛,挂果累累。
唐代以后,丹凤核桃已有相当规模。
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商洛果之最盛者,无如核桃。”
丹凤县武关乡1949年解放前即有核桃树1900株,年产核桃仁4000斤。
20世纪50年代后期,核桃就成了丹凤的主导产业,商洛地委、行署为了推行丹凤的经验作出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决定,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尚,并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作了专门批示,号召全国推广。此后,核桃就成了丹凤的主导产业。
1958年9月,在商洛参加核桃生产现场会的16省(市)代表在丹凤县武关镇栽植百亩核桃林,并修建了纪念碑。
20世纪60至70年代,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在丹凤县武关林场、两岭等地长期蹲点,曾与武关林场场长李朝良合作,进行多课题研究,改核桃树天然生长,天然结果为嫁接、修枝、防虫、疏果、施肥、浇水、松土等科学管理,使原有土种不断优化,又引进推广一批优质核桃。
1997年开始,丹凤县将核桃作为优势产业开发,实施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把核桃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2008年底,丹凤核桃总生产面积6710公顷,年总产量5870吨。
2009年,丹凤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6.5万亩、445.5万株,建成2公里以上的核桃路18条,5公里以上核桃路10条,20公里以上核桃路5条,30公里以上的核桃路2条,发展专业大户4150户,年产量达到260万公斤,产值15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