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产圈

青海特产圈

特产馆:青海馆
118
话题 32
青海,简称青,省会西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 乐都大樱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乐都大樱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乐都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较为丰富。据记载500多年前已有沙果、花檎、软儿梨、小冬果等果树栽培。1994年,乐都区从山东省引进大果樱桃,经过试验获得成功。1997年,乐都区开始进行樱桃栽培推广,引进了多种樱桃品种,有红灯、拉宾斯、美早等。2007至2014年,乐都的樱桃产业已遍布乐都各地,高庙镇、洪水镇、碾伯镇、雨润镇、高店镇等沟岔乡镇的河谷温暖地带都有樱桃的“身影”。表现出结果早、丰产、品质好的特性,定植三年挂果,五年进入收益期,八年进入盛果期,果实个大、色艳、汁多、甜酸可口,是当前青藏高原唯一的大规模大樱桃栽培区。2014年初,乐都区大果樱桃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列入第八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推行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2016年,青海省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乐都区大果樱桃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组通过听、看、查、验、议等环节,依次对该项目三年的来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评审,一致认为符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并予以高分通过验收。2017年,乐都区共种植大樱桃...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01
    浏览 43
  • 柴达木枸杞: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柴达木枸杞: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柴达木枸杞赞誉为“高原红宝石”,它不仅拥有卓越的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成为了连接自然、人文与历史的独特纽带。柴达木枸杞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柴达木地区野生枸杞数千年前已经存在。早在丝绸之路畅通期间,这片干旱而又神秘的土地上生长的枸杞就因其卓越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而声名鹊起。在古代医书中,枸杞被列为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珍贵药材,沿途的商贾驼队将柴达木枸杞带向中原乃至世界各地,使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在这片高海拔、低湿度、强光照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柴达木枸杞经过数千年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其果实饱满圆润、色泽鲜亮、口感醇厚,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尤其以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而著名,成为了高原地区人民健康养生的重要资源。20世纪60年代,青海柴达木诺木洪地区开始野生枸杞的人工种植。2000年,青海省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柴达木地区以枸杞、沙棘等经济林种植为模式发展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2002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青海省开始在柴达木盆...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31
    浏览 38
  • 青海:清澈的天空,低低的白云

    青海:清澈的天空,低低的白云

    青海,简称“青”,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它东接甘肃,南连四川,西邻新疆,北靠内蒙古,总面积约72.1万平方公里。省会西宁市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连接内陆与西藏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海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寒冷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湿润,西部干燥。省内湖泊众多,如著名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雪山冰川遍布,像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雪线以上区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受高海拔和寒冷气候的影响,青海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等较为温暖湿润的地方,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为主。畜牧业在青海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牦牛、藏系绵羊等家畜适应了这里的严酷条件,不仅为牧民提供了生活资料,也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此外,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技术进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等行业逐渐兴起,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青海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孕育出...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21 16:19
    浏览 35
  • 湟源马牙蚕豆: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湟源马牙蚕豆: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蚕豆是青藏高原传统的种植作物,也是高原特色农产品。湟源县是马牙蚕豆的主产区,马牙蚕豆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蛋白质营养源。然而因品种口味差异,马牙蚕豆虽在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但多集中于作为原材料加工,长期以来一直被捂在农民“手心里”,找不到发展出路。2003年,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马牙蚕豆有机食品生产,培育马牙蚕豆有机食品品牌战略。由县农业、环保、土管部门参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体负责,对县乡有机食品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有机食品政策,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及有机食品管理知识培训,并制定了《马牙蚕豆有机食品发展规划》、《马牙蚕豆有机栽培规程》和《马牙蚕豆有机生产基地农户生产教育、培训规程》。并在申中、和平、巴燕乡9个村建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00亩。2005年,马牙蚕豆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全县蚕豆生产区也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07年,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青海分中心组成专家组,对湟源县马牙蚕豆有机食品认证项目做了实地检查。检查评估组一致认为,两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自然环境良好,具备马牙蚕豆有机生...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1 08:40
    浏览 15
  • 班玛藏雪茶: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班玛藏雪茶: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班玛藏雪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智慧的结晶,以其非凡的品质和传奇的历史故事,跨越时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班玛藏雪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唐宋时期,据《果洛宗史》记载,早在那个时代,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茶树的嫩叶,用来熬煮茶汤,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也用于交换物资,从而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商贸联系。其中,班玛县的“赛西古道”便是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见证了藏雪茶流通的历史足迹。班玛藏雪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班玛县海拔高,生态环境纯净,土壤富含矿物质,茶树在这样的环境中缓慢生长,积累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当地藏族人民遵循古法,以手工采摘、天然晾晒、传统发酵、匠心炒制等方式,确保了藏雪茶的原生态品质和独特口感。茶叶冲泡后,汤色清澈,香气浓郁,入口回甘,深受人们喜爱。在藏族文化中,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的必备之物。班玛藏雪茶更是融入了藏族人民的骨血,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体现。每逢节庆或重要时刻,藏族同胞会以茶为礼,通过敬茶、饮茶,传递着友谊、亲情和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玛藏...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7
    浏览 12
  • 同仁黄果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同仁黄果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说起同仁黄果梨(俗称酸果),流传着神话传说,明崇祯年间,隆务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居嘉措在扩建吾屯下寺,因为劳累导致了咳嗽、气喘,由于正在修建寺院,无法休息,这时,该村的一位老人带来了一包冻黑的黄果梨,对东科多居嘉措经师说道,大师你的咳嗽、气喘吃这东西可以缓解,东科多居嘉措经师客气的收下后,还想这东西能吃吗?又不想让老人失望,当面吃了一颗,感觉肺特别舒服,咳嗽也少了,过了两三天,梨也吃完了,东科多居嘉措经师的咳嗽,气喘也好了,这时东科多居嘉措经师派人去找那个送梨的老人打听,这梨就在不远的哈拉巴图村生长时,就派人移栽树苗,因此,现在年都乎寺院,郭么日寺院、尕沙日寺院都种植有百年老果树。2014年,同仁县黄果梨种植面积达0.068公顷,年产黄果梨0.042万吨。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同仁黄果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市因村施策,盘活资源,打造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而黄果产业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隆务河谷地的人们敲响富裕之门的钥匙,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百姓民...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09
    浏览 12
  • 门源小油菜籽: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门源小油菜籽: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门源小油菜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悠久的岁月,它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更是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小油菜籽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高海拔、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使得门源小油菜籽具有颗粒饱满、含油量高、品质优良的特点。每年夏季,门源的油菜花海如诗如画,成为了吸引无数游客的胜景,而这些繁花之后,便是那沉甸甸的小油菜籽,它们不仅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更是门源人民辛勤耕耘的回报。门源小油菜籽的种植与加工,深深烙印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中。自古以来,门源县的各族人民便充分利用这片土地的自然资源,通过世代相传的种植技艺和智慧,将小油菜籽发展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榨取的小油菜籽油色泽金黄、香味醇厚,被誉为“高原橄榄油”,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门源小油菜籽还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每年的油菜花盛开之际,门源会举办盛大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油菜籽种植历史、传统榨油技艺以及与之相伴的民族习俗,将小油菜籽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生...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1-29
    浏览 11
  • 大通牦牛: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大通牦牛: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青海省传统的牦牛业处在一种靠天养畜的自由放牧状态,至使牦牛产业处于低下水平。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始建于1952年,形成由大通牦牛繁育中心、冷配群、核心群、育成群和推广示范区构成的大通牦牛繁育推广体系。年产犊牛0.6万余头,每年向省内外提供2000余头大通牦牛种公牛,生产优良牦牛细管冻精5万支。在2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该场利用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经过驯化野牦牛,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含1/2野牦牛基因的杂种牛,通过组建育种核心群、适度近交、进行闭锁繁育、强度选择与淘汰,培育出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远高于家牦牛的体型外貌、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大通牦牛”。2005年3月8日,农业部颁发了《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大通牦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自2005年始,大通牦牛累计向青海省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95万头,其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30万头以上,十一年来给牦牛产区带来经济效益7.8亿元,平均每年7千万元。大通牦牛已覆盖全省39个县,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2
    浏览 6
  • 贵德软儿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贵德软儿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贵德软儿梨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历经千年风雨,凝结了自然的恩赐与民族智慧,不仅是一种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鲜活史诗。贵德软儿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久远的古代,据地方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贵德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梨树,软儿梨的栽培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种梨树在贵德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即黄河冲积平原形成的肥沃土壤和干燥寒冷的冬季,造就了软儿梨独特的品质。秋天采收时,软儿梨呈青黄色,口感清脆,略带酸甜,然而,经过冬季低温冷冻后,其内部结构发生微妙变化,肉质变得异常柔软,且糖分浓缩,味道醇厚,成为冬季里难得的甜蜜享受。贵德软儿梨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交流的纽带。在当地的藏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生活中,软儿梨既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祭祀、节庆和友人往来时的重要礼品。尤其是冬季,品尝软儿梨成为了贵德地区的一大习俗,它象征着生活甜美、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历史的长廊中,贵德软儿梨的种植技艺和食用方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扬。从古至今,当地农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独特的储藏方法,如地窖储藏、...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1-19
    浏览 4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