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一种名为“上思香糯”的稻米品种以其独特的香味、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地方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上思香糯,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粮食作物,更是承载着上思县农耕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上思香糯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清朝时期,上思县就已经开始种植此种糯米,因其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口感柔软黏稠且自带馥郁的香气,深受人们喜爱,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代表性农产品。上思香糯独特的香味来源于上思县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海拔适中,气候温润,土壤肥沃,为上思香糯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上思香糯有上思爱白糯和上思爱麻糯两个代表品种,其米质纯净,洁白如玉,香气浓郁,制成各种食品柔软、粘性强。
上思香糯独特的品质来自上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 上思香糯1984年被广西粮食厅评为“名贵品种”; 2004年12月得到广西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定。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上思县人民政府香糯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12月30日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在上思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上思沙糕等五项与上思香糯有关的民间手工技艺名列其中,占全部上思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数(共20项)的四份之一。2013年10月,由上思县创作的地域风情音乐剧《香糯香》获参加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决赛优秀奖。
在上思县,上思香糯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连的象征。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用上思香糯制作各类美食,如粽子、糍粑、糯米鸡等,寓意着团圆、美满与富饶。特别是在壮族三月三歌节等民族节日中,香糯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通过歌舞、竞技、宴席等活动形式,展现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稻作文化。
上思香糯的种植与加工技艺,同样蕴含着当地农民的智慧与辛勤。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保证了上思香糯的品质与产量。同时,上思县政府重视香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香糯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使得上思香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在区内热销,更远销至全国各地,成为展示上思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上思香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文化的馨香,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每一粒上思香糯,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载体,携带着上思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融汇在每一顿家常便饭、每一次节日庆典之中,滋养着人们的胃,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在未来的岁月里,上思香糯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述说着上思这片热土的故事,延续着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