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朝末期进贡皇宫时,出产佛见喜梨的村子在平谷区金海湖镇北部名叫茅山后,这种梨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清朝慈禧老佛爷非常喜欢吃,是进贡皇宫的贡品。据说原来这种梨不叫“佛见喜”,叫红笑梨,慈禧老佛爷品后大悦,可是慈禧老佛爷忌讳这个“梨”字,有分离之意,便给改了个名字叫“佛见喜”。其果型端正好看,就像心宽体胖的佛爷,大肚翩翩极有福像。“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从2008年开始,茅山后村开始佛见喜梨品种规模性挽救性保护,提升村庄可持续发展实力。在平谷区果品办公室帮助下,对全村近百亩梨树进行老树换头,嫁接优质接穗,建设佛见喜梨生产基地。
为把佛见喜梨基地做强做大,2012年,成立北京元宝山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和北京平谷区茅山后梨产销协会,通过流转的方式把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打造优化佛见喜梨产业,建成百亩矮化密植高效梨园,形成规模化种植。
2015年,茅山后佛见喜梨生产面积150公顷,年产量180吨,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可达到1500吨。平谷区按照生产技术规范控制质量,挖掘“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文化内涵,农旅结合围绕“茅山后佛见喜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茅山后佛见喜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近年来,茅山后村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增加产业附加值,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为目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果农+行业协会”经营模式,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对佛见喜梨生产、销售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层层把关,提高梨园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安全,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保底收购,逐步走向管理科学化、技术现代化、基地无害化、产品商品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措施,确保了佛见喜梨的质量。
目前,佛见喜梨已成为茅山后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品牌效应明显,并通过电商、网上销售和市民采摘等多种营销形式销往京城,加快村民增收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