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麻鸭:历史文化与传承的故事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5-01-29 13:51:09
平台原创
浏览 17

缙云县始建于唐武周年间(公元696年),历史悠久。由于缙云县地处山区,山谷硗瘠,耕地缺乏、在古代素有穷乡僻壤之称。但缙云县山水秀丽、自然条件优越、民风朴实、吃苦耐劳。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下,缙云农民孕育出了具有地方品种特色的缙云麻鸭。从有史料记载算起,缙云麻鸭的养殖历史至少有430多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时缙云人逢年过节有大户人家宰猪杀羊、小户平民杀鸡杀鸭的风俗习惯,甚至流传“无鸭不成宴”的说法。明清时期,有民谣流传:“番薯介,鼎峰茶,蟠龙金针,草子鸭”。可见,作为缙云古代四大名特产之一的缙云麻鸭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缙云县志》考查,最早可考查到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在明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缙云县养“鸭”记载,民间俗称“草子鸭、水鸭”。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缙云县的新建、新碧一带就有麻鸭养殖,俗称“缙云麻鸭”,《缙云县志》对此也有记载。但在当时,缙云麻鸭养殖完全处于农民家庭副业地位,规模很小。至清光绪初年,缙云县新建、笕川一带已出现小群麻鸭养殖,主要放牧于溪流河道、水田,每群数十只至百余只,人称“缙云鸭”。

民国初期,新建镇笕川等村的少数农民开始赶着麻鸭向丽水、松阳、遂昌、武义、永康、东阳等邻近县、市放牧。20世纪60年代后期,缙云鸭农走出缙云向上海、福建等省市发展养鸭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缙云县大批鸭农开始向全国各地拓展市场。据调查统计,全县最高年份共有四万多鸭农在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发展麻鸭养殖及相关产业,年饲养量达到2800万只,提供商品蛋49.99万吨,总产值40.66亿元,鸭农纯收益5.27亿元,占当时全县农民纯收入的36.6%。1988年,缙云县有四千多养鸭专业户、三万多人养鸭四百万只,鸭迹遍及上海十县、广东百县、直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年饲养量达1500万羽以上。

由于缙云麻鸭的大量养殖,1997年7月,国务院中国经济特产办公室授予缙云县“中国麻鸭之乡”的称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作出了“这是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值得宣传”的批示。1999年6月,缙云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先在新碧镇下小溪村建立缙云麻鸭良种繁育基地。1999年8月20日,浙江日报作了《缙云四万鸭农闯天下》的专题报导,缙云麻鸭名扬大江南北。2001年,缙云县在新建镇览川村创办了缙云麻鸭祖代场。2003年10月26日,缙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缙云麻鸭地方系列标准》。2006年4月14日,缙云麻鸭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业厅认定。2009年4月29日,缙云麻鸭被浙江省农业厅列入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长期以来,缙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麻鸭产业发展。将缙云麻鸭养殖业列入各个时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先后建立了“养鸭协会”、“畜禽特研究所”、“麻鸭养殖推广中心”、“养殖商会”、“缙云县麻鸭养殖技术协会”等社团组织,更好地为发展麻鸭产业服务。近年来,缙云麻鸭先后被列入“省、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国家级重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是全国15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全部留言

0
啊欧,还没有留言哦~
多果发布
发现 分享 生活
2847 话题
1 留言
0 关注
0 粉丝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