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黄鱼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陆广微撰写的地方志《吴地记》记载:吴王阖闾与东夷人作战,双方粮草殆尽之时,忽然看到海上有一片“金色”,原来是黄鱼渔汛。吴军捞起烹鱼,而东夷人却一条都没捕到,饥饿之下,只能投降。后来吴王发现黄鱼脑袋中的两颗白石,便予之取名石首鱼。黄色在中国象征着高贵。历史上很多朝代,这个颜色都是皇家御用,普通老百姓是禁用的。通体金黄的大黄鱼,因为颜色的独特魅力,走上了尊荣之路。
到了民国时期,上海人会把10司马两的金条称为“大黄鱼”、1司马两的称为“小黄鱼”。将黄金比作黄鱼,吃黄鱼自然也与财富搭上了关系。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海水鱼类,曾居我国海洋“四大渔业”之首。上世纪70年代前,平均年捕捞量约12万吨,但因过度捕捞越冬群体,致使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
为拯救大黄鱼资源,福建省组织闽东水产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黄鱼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以“大黄鱼之父”刘家富为代表的闽东水产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科研攻关,成功突破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随之形成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成为闽东沿海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撑,宁德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加工、贸易、出口基地,“中国大黄鱼之都”实至名归。
1997年起,通过采捕、保活、驯养多批野生大黄鱼,扩大大黄鱼的自然种群。深海放养,铜网养殖,扩大圈地和不投喂饲料等方式营运而成。
近年来,宁德以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为契机,推动大黄鱼养殖设施由传统渔排向新型塑胶渔排转型,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实施“国鱼”计划,向上深化“养殖链”,向下拓展“加工链”,并发力电商、渔旅融合,推动产业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等全链条提升。
目前,宁德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加工、贸易、出口基地,大黄鱼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都”。2022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